关于启动北外“歆创”孵化器招募孵化项目入驻的工作通知(2022年第1期)
2022-04-20

北外学字【2022】23号

 

各创新创业企业及团队:

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导意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充分发掘和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北京市教委大学生创业园北外分园和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孵化器现面向校内外招募入驻创业项目,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孵化项目入驻要求

招募对象: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读(含留学生)的或毕业2年以内的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

招募条件:孵化器重点打造 “文化创意型”“产品开发型”“商业服务型”“技术服务型”等创新创业团队。

(一)已开展运营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初创企业,且第一负责人(已工商注册的项目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符合招募对象要求。

(二)鼓励“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系列大赛获奖项目、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等申报入驻。

 

二、孵化项目入驻程序

(一) 提交申请

截止日期为2022年5月15日。

1.点击下载附件1《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孵化器项目入驻申请书》,按照要求进行填写后,将文件命名为“【入驻申请书】项目名称-第一负责人姓名-学校”;

2.点击下载附件2商业计划书,按照要求进行填写后,将文件命名为“【商业计划书】项目名称-第一负责人姓名-学校”(可附PPT或相关支撑材料,视项目情况自定);

3.身份证明材料,项目所有参与人、股东简历及身份证扫描件,在校生需提供学生证扫描件,毕业生需提供毕业证扫描件,一个团队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文件夹命名为“【身份证明材料】项目名称”;

4.请将上述1-3材料打包,命名为“【2022年入驻申请】项目名称-第一负责人姓名-学校”发送至邮箱bys@bfsu.edu.cn。

(二)形式审查

孵化器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的,进入评审阶段。 

(三)专业评审

组建由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组成评审专家库,从专家库中抽选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小组,进行商业计划书及现场路演评审。

(四)入孵公示

评审通过的申请项目,确定入孵形式和期限,并进行公示。

(五)签约入驻

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与学校签署入孵协议,办理入驻手续即可入驻。

 

三、项目支持

(一)入驻项目具有孵化器会议室、媒体工作室等场地和设备的优先预约使用权,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创业中心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合格的项目可继续孵化;

(二)入驻项目可获得“歆创”孵化器法律、财务等方面的系统孵化指导与服务;

(三)入驻项目团队成员可优先获得国际创新创业类游学项目参与机会和部分经费支持;

(四)入驻项目可优先获得国际创新创业类大赛推选资格和部分参赛经费支持;

(五)入驻项目团队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本校成员可获得创新创业学时、学分认定。

 

四、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学生中心一层就业创业中心

联 系 人:吴老师 方老师

联系电话:010-88816211

联系邮箱:bys@bfsu.edu.cn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就业创业中心

2022年4月20日

 

附: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孵化器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歆创”孵化器(简称:孵化器)于2015年开始筹备,2017年获批第一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后正式启用,2021年通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展第一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的绩效考核工作,考核鉴定为良好。

孵化器由学校就业创业中心运营管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学优势,在项目筛选、孵化、服务等工作中,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稳步有序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在创业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创业教育、创业竞赛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建立起了“5+1” 立体式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孵化器坚持立足公益性,为入孵项目提供链条式服务,提供办公工位,以及接待室、头脑风暴室、路演厅、会议室等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创业培训、孵化培育、融资对接、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为创业项目团队举办导师问诊、创业讲座、项目打磨会等活动。投入使用5年多来,共接受在校大学生入孵申请近400个,累计入孵团队100余个,累计参与创业创意实践的学生数量超过5000人次。目前在孵27个创业团队,项目涉及信息技术、教育传播、文化产业、翻译外事等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