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会是在学校党委和北京市教育工会的领导下,由广大教职工自愿参加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它由外国语学校工会和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工会发展而来。

1949年外国语学校成立了工会筹备委员会。1950年1月第一届工会委员会正式成立,初大告任工会主席,郝金禄任副主席。1954年有会员245人,脱产工会干部1人。1957年3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11人组成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会委员会。李秉汉任工会主席,许国璋、凌志为副主席,院工会下属4个部门工会,分为24个工会小组。

1949年12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建立工会小组。当年登记在册的会员有27人。1950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由学校指定檀振华任工会主席。至1953年1月已有会员451人,其中27人为外籍友人会员。1955年初,工会会员发展到733人。在1950年至1955年3月之间,共召开3次会员代表大会。1955年3月俄专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高秀山为工会主席,冯立勤为副主席。1957年北京俄语学院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高秀山为工会主席(兼),王琪、徐正祥为专职副主席。

1959年2月,北京俄语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合并,两院工会组成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会临时委员会,高秀山为主席,于一夫、王琪、刘家铨、万容、李秉汉、许国璋、凌志为副主席。主席、副主席组成主席团,主持工会工作。学院各单位与党支部对口成立部门工会。

两院工会合并之后,重新确定了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届次。1961年6月召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当时共有会员1006人,按行政单位组成17个部门工会。1962年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当时共有会员1035人。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工会工作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后期成立的俱乐部,代行一部分工会的职责。

1980年5月,学校根据北京市委和上级工会的指示成立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会筹备委员会,开始工会组织的恢复、整建工作。截止到1981年12月,全院共恢复会籍和发展会员1546名,组建成28个部门工会。1982年6月召开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85年1月《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颁发施行。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备,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于1986年1月召开,同年3月召开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此后工会、教代会改为同时召开。选举产生的代表为工会、教代会“双代会”代表,教师代表占60%以上。工会是教代会的工作机构。

1986年1月底,北京市教育工会根据全国总工会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职工之家”的要求,对我院进行了检查验收,我院工会基本达到“职工之家”的六条标准,发给“教职工之家”的合格证书。1999年3月学校党委、行政和工会联署下发《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一步开展建家升级活动的通知》,推动“建家升级活动”不断发展。

1949年以来,我校工会工作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9年2月。从建会初期至两院工会合并期间,两院工会围绕着各自学校的中心任务,团结广大教职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教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注重提高会员的政治觉悟,努力完成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举办文化补习班和职工业余学校,组织青年教职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建立体育协会和职工俱乐部,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利用假期组织会员参观、休养;关心会员福利,开展互助储金会活动,协助行政做好教职工的困难补助,解决会员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第二阶段,1959年2月至1966年5月。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工会把工作重点放在关心教职工的生活方面,与行政配合成立了伙食委员会,及时反映和研究群众对伙食方面的意见。同时与学校卫生科协作成立防病、治病小组,了解掌握教职工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对象安排休息、休养、治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工会调整工作重点,在宣传教育、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每月一次的工会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群众工作。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工会被诬为“黑线统治”,学院工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第四阶段,1976年10月至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的流毒,重新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进行工会基层组织的恢复整建工作。经过整建,工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工会工作进入新的健康发展的轨道。至今先后选举产生了第三至第八届工会委员会,协助党委推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根据学校党委的中心任务,对广大教职工进行形势任务和民主法制教育,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关心群众生活,努力做好信访工作,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团结稳定局面。

校工会
2005年10月26日